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少数国家拥有大量黄金储备,而只拥有少数黄金储备的国家则限制黄金输出,从而导致金本位制被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所代替。自此,黄金便退出了货币流通的历史舞台,人类全面进入了信用货币的时代,政府不再只是经济运行的守夜人、旁观者,而是可以利用纸币发行的流量来调节经济的参与者和操控者。此后,通货膨胀也成了人类经济社会挥之不去的幽灵。
这一段黄金牛市又可分为三个时期,1933~1944年,金价逐渐从每盎司20美元附近攀升到35美元附近。当二战结束时,美国完全取代英国成为无可比拟的世界第一强国,当时美国一度拥有全世界75%的黄金,因此国际经济体系的核心也从英镑-黄金转变为了美元-黄金。美元挂钩黄金(一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体系,又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建立。
在上世纪5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稳定了国际贸易的支付尺度,对战后各国的重建和复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西欧各国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复苏,美国经济的超强地位受到挑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发现“双挂钩”体系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即美国存在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即“特里芬两难”。由于美国无法处理这个两难,导致1960年海外的美元流动资产已从1950年的80亿美元增加到200亿美元,假如这些美元持有者全数要求兑换成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便会见底。此后,敏感的黄金投机客开始挑战1盎司35美元的官价,整个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美元经历了多次贬值危机。在此期间,美国也联合欧洲各国作出了一系列努力,试图维系和稳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但都以美国无限制地用美元弥补国际收支赤字,造成美元泛滥成灾,最终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为结果。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电视讲话,关闭黄金窗口,停止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美元前来兑换黄金,这意味着美元实际上挣脱了黄金的牢狱,自由浮动于外汇市场。1972年,伦敦市场金价从1盎司46美元涨到64美元,1973年2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金价冲破100美元。1974~1977年,金价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间波动。1978年,伴随着石油危机,金价上涨到244美元,1979年进一步涨到500美元。到1980年1月,美国财长米勒宣布财政部不再出售黄金,之后不到30分钟金价大涨到715美元,1月21日创850美元新高。美国总统卡特不得不出面打压金市,表示一定会不惜任何代价来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当天收盘时金价下跌了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