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于9月20日晚辞世,享年79岁。作为“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被认为成功地推动和领导了“迄今最为卓越”的、上世纪90年代的央视全面改革。在其任内,包括《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一批央视名牌栏目得以横空出世,颇令人追念。
电视行业的瞬息万变,对于一位曾经主政央视这样一家国家级电视台的掌门人来说,或许很多都已是过去式。时过境迁,杨伟光的名字,或许已不为很多年轻人所知晓,甚至回望媒体梳理出的杨氏主政央视时期的那些“变化”,或许会感到不解,难以搞懂一些现在看来细枝末节的改变,为何会对中国电视行业的影响如此之巨。但不能不承认,这就是事实,而且是刚刚过去不算太久的历史,也正是从对往日的追忆、以及年轻人的某些“不解”中,可以读到中国社会细枝末节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杨伟光初到央视,主管新闻,“破天荒地把国际新闻用作《新闻联播》头条”,在当时引起轰动。接任央视台长之后,杨伟光提出“新闻立台”的理念,尝试推出包括《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在舆论监督上崭露锋芒,让批评性报道在央视开出新芽,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想了很久才定下来词句”,为《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而具体到一些更细微的改变,包括在《新闻联播》之后插播广告,以“台聘”的名义解决白岩松、水均益等一批名嘴的所谓编制问题,坚持让《相约九八》留在春晚等。
现在看起来或许都稀松平常,但在当年却可能个个都是货真价实的难题,有阻力,是禁区,需要小心翼翼地去尝试突破。什么样的新闻怎么播、放多大篇幅、摆在什么位置,让新闻尽可能地回归新闻行业的规律与专业判断,而不是其他。理顺舆论监督与媒体的关系,看到“批评本身就有建设意义”的真谛所在,重要的还包括能顶住压力,为所在行业的改革尝试创造尽可能宽松的环境。从语气、着装甚至插播广告等细节入手,顺应社会发展的节奏与变化,以及在旧有人事管理制度下对人员使用、改革创新的魄力,很多都是杨伟光之所以赢得身后名声与尊敬的原因所在,又都不是原因全部。
杨伟光,这位曾主导上世纪90年代央视那场全面改革的人,在今人看来很多改革措施都显得微小、枝节,因为曾经的轰轰烈烈已然变成了当下生活的某种常态。这些社会发展的成果,需要彼时的改革者用大气魄去推动,并承担巨大风险。所谓改革者的历史责任,不过是为那些细微的改变寻找机会,为社会进步留哪怕一丁点可能性,撕开哪怕一道小口子。追念过往,是要着眼于当下,于社会演进、时代发展、媒体改革而言,人们能否从逝者杨伟光身上寻到些许继续的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