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盛央视的台长杨伟光,曾是个“空降兵”。
1985年,50岁的杨伟光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24年,时任副台长。按照组织规划,他本应继任广播电台的台长。然而,那一年,央视春晚首遭滑铁卢,一天收到几麻袋的批评信,领导们很头疼,觉得“电视台要加强力量”,于是想到了颇有领导才干的杨伟光。
一纸调令,把从未接触过电视的杨伟光调去了中央电视台。7月16日,杨伟光上任央视副台长,主管新闻。
所有人都期待新领导的三把火。然而一切风平浪静,两个月过去了,杨伟光竟未在公开场合发过一言,连个上任讲话都没有。
9月,完成初步调研的杨伟光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题为关于进一步深化电视新闻改革的措施,央视新闻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改革的第一刀就砍向了最敏感的部分:杨伟光要求把《新闻联播》办成摘要汇总,做到新、短、快、广。
当然,这些大部分来自他在广播电台的经验。事后杨伟光也坦言,当时他心里也在打鼓,那些做了二十多年电视的老同学会不会不认同他的举措。
杨伟光希望提高时效性,把当天下午的新闻编进当晚的新闻播出,而不是留到第二天。果不其然,有同志不服气了,“你们广播是只有声音的,而电视有图像还是彩色的,第二天播也会有人看”。
杨伟光回答巧妙,“电视既有声音又有图像,还是彩色的,如果还能比广播更快,岂不是更好”。
雷利风行的杨伟光又开始在央视节目内容和信息量上都提出要求,不光《新闻联播》一下子从每天十几条增加到三十几条,人大讨论会、中外新闻记者招待会、双跨珠峰、《破产法》纪实等报道都最先出现在了央视,杨伟光还要求央视的记者在会议上必须提问。
效果立竿见影,广播电台的同事告诉杨伟光他们感到压力了,而杨伟光也终于在电视台站稳了脚跟。
1986年1月29日,电视台收到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爆炸的新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新闻,按照新闻规律应该是头条,但所有人都知道规矩是:国内新闻在前,国际新闻在后。
杨伟光毅然决定,把挑战者号安排在头条,而且安排6分钟的时间。
多年以后,回忆这段往事,杨伟光却说,“直到节目播放之前,他还在担心效果和反响”。
新闻播出,好评如潮,知识界、新闻界都在褒奖这一重大改变。
“老同学”们开始对这个空降台长刮目相看。但遗憾的是,这次灵光乍现的决定却没能真正改变此后新闻联播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