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汇网首页 | 网站导航 | 论坛 注册

传五大行获5000亿SLF

央行将进行SLF 短期宽松常态化?

昨晚有消息传出,央行于昨日通知五大行,将在最近两天内向五大行进行总计5000亿元SLF(常设借贷便利),期限为3个月,每家规模各1000亿。记者向一些券商人士求证,均称消息基本属实。市场人士认为,5000亿元的SLF性质类同基础货币的投放,近似于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短期宽松常态化。【详细】 .

9月17日讯, 针对国有五大行获央行5000亿元SLF的传闻,央行新闻处今早回应称,“有消息会及时通知”。五大行中亦有三大行新闻官对记者表示“不清楚此事”,另外两大行未正式回应。 【详细】

新华网点评:这是不信任改革 有足够容忍度应对

中国经济再次来到“十字路口”,预测年终经济增长目标不达标,期望政府采取降息等强刺激政策的悲观论调,伴随着8月份若干经济数据的公布再次抬头。   

回望过去几个月,几乎每个月度和季度的经济数据公布后,海内外总有这样的声音。这种声音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一方面是他们并未看清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一方面也是对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改革的不信任。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创近6年来的新低。此外,1——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5%,比1——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延续下行趋势。一些外媒据此认为,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可能降至接近7%的水平。

如果从历史经验判断,外界的猜测似乎有点道理,中国工业增速上一次跌破7%是在2008年12月,当时金融危机让这项数值连续两月不足6%,4万亿刺激计划随即出台。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如今的中国经济,正在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中,中国有足够的容忍度和政策储备应对经济放缓,而且在“强改革+巧调控”的双重作用下,从长远看,中国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还会得到显著提升。

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阶段,经济增速也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中低速增长转型,一些原来因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将会在这个周期集中暴露。【详细】

高盛点评中国央行“神秘QE”

昨晚市场传言,中国央行向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进行类同投放基础货币的短期非常规操作“常备借贷便利”(SLF),为期3个月,总规模人民币5000亿元,效力近似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中国央行并未正式确认上述传言,不过高盛高华中国宏观经济学家宋宇认为,这样的宽松举措与高盛的预测一致。此前高盛预计:

1、在经济活动增长急剧下滑、通胀回落的形势下,货币政策会宽松;2、不可能全面降准与降息,因为它们会被视为积极主动的刺激。

宋宇指出,虽说每行平均1000亿元的SLF号称类似于全面降准,但真正的降准影响会更大,因为其效力是持续的。高盛预计中国的货币环境会温和宽松,将提供需求增长所需的一定支持。

除了货币政策,高盛预计其他方面的政策也可能跟上。如可能先期加强落实财政预算支出,这样做可以减少对年底冲刺完成支出目标的批评。另外,中国政府也可能向中央及地方部门施压,要求维持投资增长势头。但高盛并未发现任何出台上述措施的迹象。

面对更为疲弱的数据,中国决策者展示了放宽的意愿,高盛预计今后几个月中国增长会反弹,在包括研发在内的GDP计算法调整产生正面影响的帮助下,今年能达到GDP增长7.5%的官方目标。【详细】

观点:5000亿SLF传闻背后的政策信号

传央行对五大行投放3个月期限5000亿SLF,尽管央行并未官方证实,但无风不起浪,从目前的客观环境看,SLF的确存在操作合理性。不管SLF是否属实,但对当前的政策和流动性走势起码可以做出以下三个判断:   

【1】中央不会刺激,但会维稳

8月工业增加值意外滑落至6.9%,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已接近或触碰底线。但中央的“底线思维”并没有变,不会采取剧烈“出清”的方式去产能和去杠杆化。

首先,人民币大幅升值、发达国家经济改善空间有限,外需的增量不足。其次,房地产销售继续向下,房地产投资未来可能告别两位数增长。再次,二季度财政透支下半年预算空间,未来财政支出高增长难现,基建投资内生走强动力不足。最后,实体产能过剩导致资本边际回报率不断走弱,内外需不强,制造业内生加杠杆动力弱。

央行通过释放短期流动性能够平稳短端资金利率,进而激活金融机构配置信贷等长久期资产的动力,意图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但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与定向宽松直接将基础货币作用于实体不同,考虑到实体融资需求偏弱,货币供给属内生性收缩,且经济下行趋势仍在延续,央行压低流动性溢价但无法控制信用溢价的扩张,SLF释放的流动性可能会更长时滞的停留在银行间而不进入实体。【详细】

人民网评:降息不是改革对立面

国内三季度宏观经济公布后,市场对于央行降息、降准的预期再度升温。在国内工业增加值超预期下滑、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回落、GDP增速降至接近7%的局面下,对于要不要降息的争论甚嚣尘上。反对意见甚至把期待降息上升到对改革不信任的高度。   

其实,笔者认为市场期待降息和是否信任改革没有必然关系。中国经济“新常态”本身就是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在不同阶段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是普遍共识,是否降息、降准都应该取决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未来,在不改变货币政策大方向的同时,定向降息或者定向降准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采取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既不会改变改革的目标,也不会改变改革的路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积极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经济已经成为政府和市场的共同意愿。据新华社消息,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和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在当前的市场氛围下,即便实行定向宽松,中国经济也绝无可能回到政府主导大型投资项目,强行拉动经济增长的时代。相反,在调结构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前提下,向“三农”、“小微企业”、“新兴经济”领域进行“定向降准”或者“定向降息”反而有利于缓解制约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央行在今年的4月和6月先后进行了两次“定向降准”用意正是如此。

降息不是改革的对立面。经济腾笼换鸟也需要流动性的支持,21世纪初,美国互联网经济能够在去泡沫化的震荡中成功转型,与美联储连续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目前,一些舆论之所以将降息与改革对立起来,主要是担心地方政府重新回到大拆大建的增长思路上来,而这恰恰是对改革缺乏信心的体现。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1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6.5%,比1——7月回落0.5个百分点,延续下行趋势。在政策引导之下,市场重拾对于发展新兴经济的热情,国内资本市场活跃的题材正从基建逐渐过渡到新能源汽车、核电、TMT等高科技领域。【详细】

市场聚焦

外汇新闻

黄金市场

主要货币对

货币分析

联系我们
邮箱:tougao@yahui.hk
版权声明:亚汇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出品:亚汇网专题频道
亚汇网编辑部 Glary

往期专题

网页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