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市场对7月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走低早有预期,但昨日(8月13日)公布的数据还是让外界大跌眼镜。
昨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个和1.0个百分点。
此外,当月新增贷款与存款余额也大幅收缩,其中,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852亿元,同比少增3145亿元;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98万亿元,同比多减1.73万亿元。受新增贷款大幅下降和票据大幅减少的影响,社会融资规模降至超低水平。数据显示,7月社会融资规模为2731亿元,分别比6月和去年同期少1.69万亿元和5460亿元。
针对7月信贷融资数据大跌,央行的紧急解释,被业内解读为安抚市场。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从社会融资规模看,由于6月“冲高”较多,7月显著回落,如果6、7两月合并看,每月仍有1.1万亿元。单看7月,除人民币贷款少增外,主要是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涉及表外融资的项目明显减少。
7月存、贷款均收缩
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1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1.2个和1.0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3.13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2.2个和3.0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5.73万亿元,同比增长5.4%。当月净投放现金395亿元。【详细】
陆续出炉的7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出口、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等数据创出新高,但投资、消费、工业、新增贷款等增速则出现回落。专家表示,中国经济仍受房地产拖累,存在一定下行压力,而面对市场降息呼声,政策应保持定力,避免贸然出台放松刺激政策。
出口、PMI创新高稳增长措施发挥作用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了7月份消费、投资等重磅数据,至此,7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出炉。观察可见,7月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虽然出口、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增速回升明显,但投资、消费、工业、新增贷款等指标增速出现回落,凸显出当前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创27个月新高;7月份出口增速大幅反弹至14.1%,创下17个月以来新高;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降幅比6月份缩小0.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收窄。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PMI、出口创新高,说明稳增长已开始发挥作用,如在信贷政策上更多体现出对小微企业、棚户区改造、铁路、基础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PMI的回升。
白明表示,国务院发布“稳外贸16条”后,海关、质检部门以及广东、天津、福建、浙江等省市也结合工作实际出台了更为详细的配套措施,同时,美国经济看好,欧洲经济显露复苏迹象,这也改善了国际市场需求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出口形势好转也不足为奇。【详细】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多位官方智库人士和学者表示,“克强经济学”这一概念需重新厘定,微刺激与改革、调控并不对立。
中国政府对经济增速的容忍度是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与高层经济决策密切相关。
但对于相关航空公司股价,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民族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资深航空业分析师李磊对新京报记者表示,这样的重大事件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无疑是利空消息。
在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背景下,政策制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已远远超过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密集发布7月宏观数据。结合早前公布的海关数据来看,“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整体企稳。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官方智库人士和学者表示,下半年的增长动力开始逐步释放,完成年度主要目标已经可以预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