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周年:回顾与展望”专家研讨会在广州国际港航中心召开。政、企、学代表齐聚一堂,共享湾区发展洞见,共促湾区转型升级。
与会代表与发言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对接的路径选择、各级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湾区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行政阻碍、地方政府如何主动作为、民办科研机构运营模式、粤港澳信息数据对接等问题进行探讨。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研讨会上表示,一个区域要发展,首先需要一大批能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研究院,以及一大批具有转化能力的企业,还需要高端的金融服务产业,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关键抓手。我们要通过相互开放来加快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进程,用政治优势打造企业创新、教育人才、金融三大开放系统,推动大湾区成为亚太经济中心甚至是世界经济中心。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教授肖耿表示,创新中99%都面临失败,所以一定要分散风险,而股票市场是全世界利用得最好的分散风险的机制。整个香港的金融市场实际上就是中国的离岸资产的金融市场,我国类似大疆、腾讯等不少科技企业都是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国际化,吸引海外的投资者来分散风险的,因此要利用好大湾区的双金融市场体制优势,促进中国企业科技的创新还有新兴产业的发展。
招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观察到,实际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逆全球化思潮兴起,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却是不断上升的,两地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下一步,香港要思考的重要命题是,如何发挥优势令自身的作用更加突出。”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任颋建议,大湾区要加强顶层设计的联动。尤其是规划联动,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高地的目标,协同产业规划的布局,进行定期的交流。同时也要推动政策上的联动,营商环境上要向高标准看齐,推动政策互通互认,不设置政策壁垒,也不搞政策“洼地”恶性竞争。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认为,过去三年大湾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大湾区当前面临着全球经贸规则变化、全球供应链和企业经营战略调整、部分国家政策内向化等挑战,因此需要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新思路。例如,探索产业集群建设与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结合的路径;探索完善跨境要素流动的安全监管;推动大湾区各类开放平台制度创新协同发展等。
据悉,本次研讨会是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举办的“新湾区新思想新未来”系列研讨的首场活动。接下来,研讨会将围绕大湾区建设邀请更多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