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微软,“反垄断调查”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微软因为在操作系统中捆绑浏览器软件而受到美国司法部的处罚。在国内,有律师2008年就曾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对微软进行反垄断调查的申请。这一次的调查有何不同?
28日,微软中国首先放出风声:微软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四地的分公司办公室都有大量工商总局工作人员进入,在办公室内查封资料,并向微软员工进行问话。微软中国内部人士称,此番调查是因为有人向工商总局投诉微软违反了国内《反垄断法》,但微软并不清楚投诉者是谁,也不清楚被投诉的具体原因。
昨天傍晚,这一消息得到国家工商总局确认。在通报中,这次行动被称为“反垄断突击检查”,工商总局表示,已对微软公司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
201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根据企业举报反映的微软公司存在对其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造成的兼容性问题、搭售、文件验证等问题,涉嫌违反中国《反垄断法》的情况,进行了核查。核查中,国家工商总局先后约谈了微软公司和有关企业,微软公司就总局关注的问题提交了报告。期间,相关企业也不断向国家工商总局反映情况。国家工商总局认为,经过前期核查不能消除微软公司上述行为具有反竞争性的嫌疑。
所谓“垄断”,对普通消费者有什么影响?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商品价格将居高不下。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工商总局主要针对它三类行为实现垄断,一个是它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没有公开一些信息导致不兼容的问题,另外一个是搭售,还有一个是文件验证。像搭售,美国司法部、欧盟都对微软曾经做过反垄断调查,大多数都是针对它的搭售行为,它利用操作系统去捆绑销售其他的一些应用软件,像IE浏览器、MSN,实际上是给这些国家包括国内的一些企业市场上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针对对微软反垄断调查启动的消息,美国国内舆论也以负面评论为多。美国中文电视财经记者叶文多介绍:
叶文多:对于这一次调查的原因,很多西方媒体在报道上还是一致将这一次调查和斯诺登事件联系了起来。路透社报道称,在斯诺登曝光美国政府的监听丑闻之后,中国在对待美国科技公司方面就更加的谨慎,也明显有一股反对美国科技公司的势头,而微软就成了最为主要的矛头的指向。《今日美国》也是表示除了微软,近期苹果等科技公司也是因为涉嫌协助美国政府发动针对中国的黑客袭击而受到了中国媒体的关注。
对于美国国内将微软描述为“中美摩擦的牺牲品”的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表示,不能认同。
刘俊海:国家工商总局主要是依据反垄断法的规定,微软公司是不是存在着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应当在反垄断调查程序结束以后才能认定。
在工商总局宣布对微软进行反垄断调查后,最早曝出消息的微软中国并没有做出进一步声明。昨晚,微软中国向中国之声发来的说明仅两句话:“我们致力于创造产品来满足客户对功能、安全和可靠的要求。我们会积极解答政府部门可能有的疑问。”而在美股市场,28日,微软股价下跌1.19%报收,29日继续低开。
对于微软来说,这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下跌;正如反垄断调查本身,对微软、对中国的相关监管部门,都可算是熟门熟路。在此前工商总局列出的工作要点中,“全面强化竞争执法工作”被放在“加强市场监管”的第一条,要求完善反垄断执法办案机制,要严厉查处严重损害市场竞争秩序、对经济社会影响大的垄断案件,鼓励竞争、维护竞争、促进竞争。刘俊海说,更通俗地表述就是,一碗水端平。
刘俊海:不管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要一碗水端平。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一要实行地位平等的原则,法律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是平等。第二,要共同发展,不存在内资企业吃掉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吃掉内资企业的问题。第三,要公平竞争,对于小企业来说有可能的就是滥用不公平的竞争方式,傍个名牌、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对大企业来说,主要是滥用垄断优势的行为用卡脖子的方式来对付、限制市场领域内的公平竞争。
目前,我国金融、电信、能源、民航等关键领域信息系统均由国外信息设备厂商占主导。赵占领认为,微软被调查后,国内厂商的竞争空间会相对扩大,但就此认为国内厂商能一举取而代之,也不太现实。
赵占领:微软之所以能成为IT巨头,有自身的技术兼具各方面的实力综合因素决定的。在操作系统领域不仅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它都具有市场支配地位。并不是说通过反垄断调查就能够使国内的操作系统和微软之间的差异缩小,这个差距实际上还要靠国内的企业、国内的相关的机构去完善技术,通过这些方面才能缩小差距的。只不过说反垄断的调查会让微软的一些行为,特别是反间谍的行为得到纠正,会对国内的一些企业带来一个良性市场竞争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