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访问亚汇网香港分站,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

什么是九二共识?

文 / zhangyi 2014-11-27 14:48:48 来源:亚汇网

  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它概括了台湾大陆海峡两岸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宁连微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见解。

  名词提出

  九二共识这个名词,是2000年4月底前台当局大陆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苏起正式提出的新名词。但它不是凭空捏造。1992年两岸之间确曾达成共识。但它的诞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两岸自1949年以来,历经无数武装冲突与意识形态斗争后达成的第一次政治妥协;而且它针对的议题又是两岸之间最最棘手的“一个中国”问题。

  虽然苏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九二共识这个名词的人,但是“九二共识”一词的提出,确实是凝聚了两岸专家学者的思想结晶。

  达成过程

  虽然台湾当局在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同时坚守“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所谓“三不政策”底线,并称“只有中共彻底放弃马列主义,认同三民主义后,两岸官方才有接触的可能”。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会以少数人的意志为转移,“官民分离”只是台湾当局的一厢情愿。随着两岸民间交流的日益增加,两岸接触势所难免。自1986年香港“两航谈判”至今,两岸一直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各种形式事务性、功能性商谈。

  “两航谈判”

  自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台后,海峡两岸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接触谈判是在1986年5月。这是一起因偶发事件引发的两岸谈判,台湾当局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被拉上了谈判桌。 1986年5月3日下午3时10分,一架编号“B-198”的台湾“中华航空公司”波音747货机,在飞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启德机场后,突然偏离航线,朝北飞行,稍后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机长王锡爵要求在祖国大陆定居,同行的另两名机械师要求回台,机上共有货物22万磅。事件发生当天,中国民航致电台湾“华航”,请其尽迅派人到北京商谈有关飞机、货物和机组其他成员的处理问题。

  面对这一突发的事件,台湾当局立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与中共谈判但不谈判又解决不了问题。经过权衡利弊,为避免给外界造成国共两党在进行谈判的印象,蒋经国最后决定在坚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委托第三者“香港国泰航空公司”全权代表“华航”与中国民航协商解决人机交接事宜。

  蒋经国还指示“华航”依国际惯例解决善后工作。这一决定自然中国大陆的反对。中国大陆方面认为,这纯属两个航空公司之间的业务性商谈,并不涉及政治问题。既然是交接,就应当由当事双方直接地、负责地办妥交接事宜,以确保飞机和愿回台湾的另两名机组人员安全返回台湾。中国民航再次致电“华航”,催其尽快作出答复,并提出如果台湾方面认为到北京不方便的话,也可到他们认为方便的地方协商。

  “金门谈判”

  80年代后期,由于台湾当局拒绝两岸“三通”,奉行单向的开放政策,限制大陆民众与台湾的正常交往,在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陆居民私渡去台的现象。台湾军警对大陆私渡入台人员采取不人道的强制“并船遣返”的做法,致使台湾海峡连续发生数起大陆同胞在遣返过程中遭受人身伤亡的事件。

  1990年7、8月间,发生了因“并船遣返”导致25人被集体钉在船仓内窒息死亡,以及21人因遣返船被台军舰撞击落水身亡等两起惨剧,台湾军警的残暴行径遭到两岸人民的一致谴责。 1990年8月,为避免再次出现死伤悲剧,切实解决私渡人员的遣返问题,中国红十字总会向台湾红十字组织建议,双方签定遣返作业协议,将私渡人员遣返纳入规范程序,使遣返作业在两岸红十字会组织的见证下进行。

  背受强大舆论压力的台湾当局,对于中国红十字总会的建议很快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考虑到签署协议需要实地考察遣返路线,同时也为了照顾台湾方面希望保密的要求,双方决定协商地点定在当时尚未解除“戒严”、仍是国民党“战地”的金门岛。中国红十字总会秘书长韩长林与台湾红十字组织秘书长陈长文等就两岸红十字组织参与见证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事宜进行了协商,并于12日签署了协议。

  双方本着切实解决问题、回避目前尚难以解决的两岸政治分歧的务实精神,就见证遣返的原则、对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金门协议”的签署,不仅保证了两岸遣返作业的顺利进行和两岸同胞的生命安全,也为其后两岸的授权民间机构的商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两会相继成立

  鉴于僵化的“三不政策”,台湾当局无法与祖国大陆进行正式的接触与谈判。1990年11月21日,为应付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以及推行有限的大陆政策,台湾当局成立了“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并于1991年3月9日正式挂牌工作。

  海基会成立时的定位是“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

  1991年12月16日,大陆社会团体法人性质的民间团体“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在北京成立,它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为宗旨。

  第一次“汪辜会谈”

  1993年4月27日至30日,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在祖国大陆一年多来的积极推动下,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正式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高层人士在长期隔绝之后的首度正式接触,是两岸走向和解的历史性突破,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两天的会谈中,双方就两会会务、两岸经济交流、科技文化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会谈达成了四项协议,包括《汪辜会谈共同协议》、《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协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汪辜会谈”对发展两岸关系、扩大两岸经贸、科技合作和人员往来、各项交流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大陆积极推动了第二次“汪辜会谈”

  第一次“汪辜会谈”迈出重要一步,但是台湾当局同意举行“汪辜会谈”的本意,并非是要促使两岸关系朝统一方向健康发展,而是想借机凸显所谓的“对等政治实体”地位,并试图以发展两岸关系为“筹码”,换取祖国大陆承认台湾为“对等政治实体”。

  “汪辜会谈”结束后,台湾当局再次声称“两岸关系仍处于敌对状态”,并称“汪辜会谈”绝非表示两岸迈向统一的进程有所加快。“汪辜会谈”后不久,台湾当局即于当年6月公开推动所谓“参与联合国”的活动,李登辉公开声称,他“从未讲过一个中国”。

  1998年10月14日,受海协会邀请的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赴上海、北京的“参访”活动终于成行。辜先生是近五十年来第一位踏足祖国大陆的由台湾当局正式授权的代表,祖国大陆对此次参访十分重视,并给予很高的礼遇。江泽民总书记、钱其琛副总理分别会见辜先生一行,这是海峡两岸自1949年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接触。

  10月15日,辜振甫与海协会长汪道涵会面,这是两岸两会自1995年6月中断商谈以来的首次高层对话,是汪道涵先生和辜振甫先生1993年新加坡会谈之后的第二次握手。双方在会谈中达成了四项共识:

  一、两会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对话,由两会负责人具体协商作出安排。

  二、进一步加强两会间的交流,包括两会负责人等多层次的互访。

  三、涉及两岸同胞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两会将加强个案协助,相互委托。

  四、辜振甫先生邀请汪道涵会长访问台湾。汪道涵对此表示感谢,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到台湾访问,加深了解。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

排行榜 日排行 | 周排行